中药产业参与扶贫的路径探索
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,中药产业凭借独特优势,成为助力贫困地区发展、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力量。众多中药企业积极投身其中,探索出多种行之有效的扶贫模式。
产业扶贫,构建致富根基
中药产业可依托贫困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以中药大品种为引领,建立规范化、规模化、产业化的中药材种植基地。如贵州百灵在贵州省多个贫困地区建设中药材种植基地达 20 余万亩,培育 20 余个品种,年培育扩繁中药材种苗 10 亿株,带动全省 40 余万人参与,人均增收约 3000 元 / 年。
在产业发展模式上,“龙头企业 + 科研院校 + 合作社(或农业公司)+ 农户” 的 “四加一合作” 模式值得推广。龙头企业凭借资金、技术和市场渠道优势,引领产业发展方向;科研院校提供专业技术支持,保障中药材的品质和产量;合作社或农业公司组织农户,实现规模化种植,提高生产效率。在此基础上,通过 “好种子、好肥料、好技术、合理价格回收产品” 的 “三好一合理” 运作方式,确保农户利益。
同时,为了突出区域农产品的差异化优势、提高资源利用率,可推广果药套种、畜植混养等农业特色种植模式,构建复合经营体系,充分挖掘土地资源、林间资源等利用率,增加亩产收益。例如,在一些山区,可在果树下种植耐阴中药材,既充分利用了土地空间,又能实现以短养长,提高经济效益。
创新利益联结机制,保障农户收益
为确保贫困群众在中药产业发展中真正受益,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。如樟树市构建的 “三大联结模式”,为贫困群众量身订作利益联结模式,力促群众稳定脱贫。
“土地流转 + 劳务用工” 模式:鼓励龙头企业、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贫困户的土地,并吸纳贫困群众务工,实现 “一块土地两份收入”。中洲乡引进康成药业、国都药业成片流转山地近 6000 亩,优先安排土地流转贫困群众就业 150 余人,贫困户不仅可获得稳定租金收益,还能通过劳务用工增加工资性收入。
“股权量化 + 保底分红” 模式:新型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带资入股、土地入股、财政补助资金入股等,与贫困户签订股权量化、入股分红协议,让入股贫困户持股获保底分红。洲上乡将产业扶贫资金注入相关企业和合作社,贫困户通过保底分红实现增收。
“结对扶持 + 自主创业” 模式: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有意愿创业的贫困群众开展结对帮扶,为他们提供免费种苗、技术培训、生产指导、订单收购等服务,并依托财政贴息扶贫小额信贷,助力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脱贫。江枳壳、玉春农业等企业通过 “公司+基地+专业合作社 + 农户” 的模式,带动贫困户种植中药材,实现增收。
健康扶贫,助力斩断穷根
在农村贫困地区,因病致贫、因病返贫是突出的致贫因素之一。中药企业可发挥自身优势,开展健康扶贫。贵州百灵多次开展面向贫困地区弱势群众的系列药品捐赠活动,深度参与健康助残、抗疫保供、抗震救灾、医疗救助、捐资助学等慈善公益工作。
一方面,为残疾人群体创造更多就业机会,加强职业技能培训,开发适残工作岗位。如贵州百灵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已开发适残工作岗位 2.92 万个,帮助部分残疾人实现创业,带动周边残疾人就业。
另一方面,定期组织开展健康讲座、社区宣教、线下筛查、专家义诊等公益活动,提高民众的健康观念和防病意识。在疫情特殊时期,积极捐赠防疫药品和物资,助力疫情防控工作。通过举办 “糖尿病公益诊疗计划” 等活动,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治疗,降低患者截肢风险,减少治病支出和经济压力。
延伸产业链,提升产业附加值
中药企业可围绕地道药材和经济农作物,延伸布局中药饮片产业、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,提高品牌附加值,增加农户收入。贵州百灵紫云生态蓝莓园种植规模达 1 万余亩,建成蓝莓深加工厂房并投入生产,通过提供就业、土地流转、入股分红等方式有效带动当地农户精准脱贫。
以岭药业在河北涉县打造全产业链连翘产业模式,从种植到加工,全程吸纳村民就业,连翘年产值飙升至 3.6 亿元。在保定易县共建酸枣规范化种植基地,在甘肃民乐县规划板蓝根基地,通过 “公司 + 基地 + 农户” 模式,激活产地产业活力。
中药产业参与扶贫,不仅为贫困地区带来了经济发展,更重要的是,为贫困地区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基础,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内生发展动力,让贫困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脱贫致富,走向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。未来,中药产业应继续发挥优势,不断创新扶贫模式,为实现共同富裕贡献更大力量。